倒叙把完整的段落裁剪开来,突显了拼接的价值。观众心中的悬念一得解脱,戏剧高潮就放大了。诺兰以往的片子,多层次的叙事构成了宏大的立体结构,也使得故事有了深邃的思考空间。

但是,《敦刻尔克》却是灵性全无,扬短避长的片子。

影片的前中半部充满了刻意的剪切,一直都在追亡逐北的急剧压迫感中度过,不断堆积观众的焦虑感,让人失去耐性。战争永远是荒谬的。《神奇女侠》虽然烂,但导演还知道要穿插几场文戏,让人思考个人、集体与战争的矛盾关系。更不用说《拯救大兵瑞恩》夜晚的对谈,导演借战士之口向观众口述人性的矛盾。诺兰不知道是不是有意拒绝平庸套路,把战争的煎熬一再翻炒,别的什么都不拍,观众在联军的狼狈里饱尝炼狱感,大晕其浪。以至于后来长空翰海一机划破夕阳和百船破浪,变成了功能性的高潮。观众看得长舒一口气,这场逃亡终于结束了,这个冗长的结构走到了尽头。

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逃亡里,出现过很多毫不逊色于电影镜头的英勇作战场面。德军装甲师与空军,法国的陆军和英国的空军进行激烈交锋,敦刻尔克的逃亡空间可谓用无数尸体铺出的血路。而诺兰为了突出逃亡的仓皇,放弃了全局的观察视角,只是局促于海滩一隅。这部电影最讨厌的部分就是已经爬上船的败兵不断地被打进水里,好像下饺子过了火。似乎只有这样做,这场逃亡才能变成不到两个小时的电影长度。诺兰真该再跟卡梅隆学学怎么拍灾难和往电影里灌水。

月长石号游艇乘风破浪穿过英吉利海峡的故事可谓全片最上乘的部分,因为战争并不只是爆炸,枪炮和飞机飞来飞去,它其实关乎每个人的进退选择。敦刻尔克之所以取得成功,既是海岸边的士兵们苦苦求生的结果,也是民间救援人士勇赴国难的结果。月长石号的船长沉稳而坚毅,既富有人性的同情,又充满了夹缝中寻找生机的智慧。他宽容了失手行凶的懦夫败兵,不惜犯难,努力拯救可能给自己带来危机的飞行员,更不畏汤火,在燃油中把落水的盟军塞满船舱。这个故事里他无豪言壮语,却有很多一往无前的行动。他注定成为历史里不起眼的注脚,正如那个意外摔死的孩子一样。但导演写他却不是闲笔,是堂堂的主角待遇。

全片还有几个令人特别讨厌的地方。

首先就是船舱里的生存游戏,相比起以往电影人性考验桥段显得滑稽而不可推敲。诺兰为了凸显人性的复杂,设计了一个破船里的囚徒困境。这种人性实验是电影里的寓言,当然并不一定要有好结果,但当然要拍出有信服力的结果才能让观众忍受下去。大家同舟共济变同室操戈才不过几分钟,就讨厌得观众恨不得船早点翻了。我看来看去不明白,他们这个时候归罪于一个法国士兵的重量,于一艘将覆漏舟有何意义。后来果然大家一起做了落汤鸡。相信有不少观众一定十分怀念黑暗骑士里面的炸弹故事。

其次就是结尾作为煞尾的历史切入。法国与德军交战六个礼拜即投降,英法部队毫无准备即被逼入绝境。敦刻尔克乃是大英帝国的白登之围,正是光荣四碎,长期黑暗到来的历史转折点(接下来就到鹰击长空的不列颠空战,抢滩登陆的海狮计划,沉船无数的潜艇战,巴巴罗萨闪击,直到斯大林格勒了)。但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拍到这里已然预算用完,结尾的舰船既少得可怜,回家的过程也几乎都略过了。迫降的飞行员烧掉飞机,一副功成身退的表情。回到家的士兵们也突然惊魂得定,虽然不屑于丘吉尔的政客说辞,却有解甲归田的放松。历史的厚重被犬儒式的英雄主义代替了,电影戛然而止。诺兰一反传统战争片的拔高结尾也不是不可以,但这种其惟春秋的史官态度并无思考余地,因为结尾选取的历史人物的状态并不相互呼应,也就谈不上什么耐人寻味的留白了。

最后就是中文的字幕翻译,可能贾老师不知道,信达雅这三个字是有先后顺序的。有些地方为了雅而扭曲原意,信达都丧失了。

月光石号的船长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