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下起冲突的时候,范电影拿着话筒,对台下说了一句台词,看电影是让你们学好的。

但范电影所处的世界,并没有几件好事,更没几个好人:普通的老百姓,物质文化生活极度贫乏。他们两个月才有一次娱乐,即使是看过无数次的《英雄儿女》,也要聚在一起,一遍遍地把电影看到天亮。保卫科的干事,虽然看电影对王芳和父亲的别离感动不已,却对没有父母的刘闺女、失去了女儿的张九声视若无睹。张九声只是打了一场架,就被关了六年(加上电影结尾的两年,一共八年)。他为了看一场电影,要逃出农场,挟持范电影。因为被欺负得狠了,刘闺女不惜当窃贼、打闷棍,也要把胶片抢到手。而范电影享受着电影放映员带来的虚荣和权力,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或者说乡愿)。

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面,高道德水平是无用的,或者不存在的-全片没有出场一个这样的人物,低道德水平有时候是管用的。如果骗没有用,就用偷袭的方法(不知道刘闺女是不是练过泰拳)。如果不幸举止泄漏,外部惩罚就异常严厉。烧坏一个灯罩,就从此再也不能看电影;看了几次女儿的电影,就先被打个头破血流。

这种苦况,让主要人物的心理扭曲得非常厉害。张九声的人生很苦,没有出路,这种没有出路体现在行动上-他没有正常的渠道可以见到自己的女儿,只能暴力对待一切可能被施暴的人,哪怕是对方是个只会哭的小孩子;也体现在语言上,他身边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自己的遭遇,他欲语无言,也无法控诉和自白,哪怕对方是个只会哭的小孩子。所以他格外珍惜他的幸福,他死去的女儿留下来唯一的纪念,就是那一秒钟的电影。这就是人物身上的苦难。我们看不见更大的范围上的不公,看不见更大范围上的不义。因为张译的演技非常好,把自身的痛苦演绎出来了。我们可以从人物身上的苦难上,理解更大的范围上的不公,理解更大范围上的不义。

到了这里,就很像19 世纪的俄国文学了-奖惩机制完全失衡的结果就是,低道德很容易沦为无道德,正常人很可能会往苦役犯发展。这种类似“复活”的母题,一般的套路往往是,道德在小人物身上堕落,又会因为小人物良知的觉醒而重新回归。人可以通过拯救别人、宽恕别人,拯救自己。所以我们又可以看得到,张九声作为主角,与刘闺女的关系,从开头在卡车上和尔虞我诈的斗争,到结尾的时候互相帮助的和解,甚至成为朋友;他祈求范电影帮助自己,逼迫范电影帮助自己,最后因为身为父亲的相互认同,得到了范电影的谅解。

但这个故事并没有走向常规结局,张九声始终还是只有一秒钟的幸福。范电影送给他的两张照片,因为误会,最后被黄沙埋没。片子的结尾,虽然没有再拍出这个结局给人物带来的痛苦,人物余生的遗憾,却很容易被观众想象到。

这样的电影,如何让观众学好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这部电影最“大毒草”的地方了。